1. 早期误区
- 把“长期持有好公司”简单理解成“任何时候买好公司都能赢”。
- 这种理解忽略了价格与价值的关系,导致在错误的时间点买入时容错率很低。
2. 纠偏与学习
- 通过实盘和书本反馈,逐渐体会到安全边际和价格合理性的重要性。
- 引入 Howard Marks 的观点:“好公司 ≠ 好投资,合理价格才是关键。”
- 认识到市场上不存在永远合理的价格,只有在高估与低估之间波动。
3. 投资策略的迭代
- 不追逐热门赛道,避免“拥挤交易”。
- 寻找市场情绪极度悲观、被低估的机会。
- 学会逆人性操作,用情绪而非叙事来做仓位管理。
- 尝试衍生品策略(卖深度虚值的call/put),通过时间价值获取收益,同时作为建仓的辅助工具。
4. 目前的行动
- 近期市场调整时,逐步加仓(有节奏地布局,而不是情绪化满仓)。
你可以继续思考和强化的地方:
- 估值与情绪的结合
- 不仅要看估值,还要看市场情绪的极端程度,两者叠加才是机会。
- 比如同样的PE水平,在牛市和熊市的意义完全不同。
- 仓位管理与流动性
- 逆人性买入的过程中,如何控制好仓位(分批建仓、留现金),才能避免“抄底抄在半山腰”。
- 衍生品策略的边界
- 卖深度虚值的期权短期“稳赢”的感觉很迷人,但黑天鹅风险不可忽视。
- 可以考虑配合对冲(买更远的保护性期权)来控制尾部风险。
- “反向”≠“正确”
- 逆市场情绪是一种思路,但要结合基本面逻辑。
- 有的行业/公司被市场抛弃,是因为基本面真的出了长期问题(典型如黑莓、柯达),不能只靠“逆人性”去买。
✅ 行动摘要
- 保持“合理价格买入好公司”的核心框架。
- 继续结合估值与情绪判断,不仅看便宜,还要判断为什么便宜。
- 衍生品作为工具而非主业,注意风险敞口和对冲方案。
- 每一次市场调整时,保持现金与仓位的灵活性,而不是一口气打满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