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说人类思考是"拆解+循环",但又不仅仅是?
作为一个经常思考"如何思考"的人,我常常会观察自己和身边人的思维模式。有趣的是,我们的大脑似乎总是在用相似的方式处理问题,但又总能给出让人惊喜的创造性答案。这究竟是为什么?今天就来聊聊人类思考的底层逻辑。
1. 人类思考的表象:拆解与重复
我们日常思考最直观的表现,其实就是两件事:拆解和重复。
拆解是我们面对复杂问题时最自然的反应。就像处理一道数学难题,很少有人能一步得出答案,而是会将其拆分为几个小步骤:先理解条件,再寻找解题思路,然后一步步计算,最后验证结果。这种"化整为零"的策略让我们能够处理远超工作记忆容量的问题。
重复则是通过反复试错来形成稳定的认知模式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学骑自行车—没有人天生就会,而是通过不断调整姿势、掌握平衡,最终形成肌肉记忆。这种重复尝试的过程,本质上是在大脑中建立神经连接,形成稳定的模式。
从表面看,我们的思考确实很像是计算机程序:输入问题→拆解子问题→循环尝试→输出结果。
2. 但思考不止于此:联想、抽象与直觉
然而,如果人类思考真的只是"拆解+循环",那我们和计算机有什么区别?事实上,大脑还有一些更高级的机制:
联想能力让我们能够将看似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。牛顿看到苹果落地,联想到这可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引力现象;工程师从蜘蛛网的结构联想到更坚固的建筑材料。这种跨越领域的联想能力,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来源之一。
抽象能力让我们从具体经验中提炼出一般规律。一个经验丰富的投资者不只是记住"低买高卖"这句话,而是通过多次市场波动,抽象出何时"低"何时"高"的判断标准。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飞跃,让我们能够举一反三。
直觉则是长期积累的模式识别结果。有时我们无法立即说出为什么某个决定是对的,但大脑已经基于过往经验快速完成了复杂计算。消防员凭直觉判断建筑即将倒塌,医生凭直觉怀疑某种罕见疾病—这些都是系统1思考的典型表现。
这些高级机制让我们的思考超越了纯粹的"拆解+循环",更像是在这个基础上叠加了一层创造性的网络连接。
3. 一个形象的例子:修理收音机的思考过程
想象一下,一个人面对一台坏掉的收音机:
- 拆解阶段:他会先将其分为电源、线路、扬声器几个部分,逐一检查哪个环节出了问题。
- 重复试错:他可能会尝试更换一个元件,然后反复开关测试,看问题是否解决。
- 突破时刻:正当他反复测试时,突然想到"这声音失真像以前电脑音箱坏时的情况"。于是,他跨领域联想,直接锁定可能是电容问题。
- 验证解决:更换电容后,收音机恢复正常。
这个过程完美展示了人类思考的层次性—底层是拆解和试错,但真正的突破来自于联想和抽象能力的运用。
4. 总结:人类思维的本质
人类思维的本质可以理解为:在拆解和循环的底层机制上,套了一层创造性的网络连接。
这个观点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?
- 拆解能力是思考的基础,帮助我们处理复杂问题
- 重复练习是形成专业能力的关键
- 联想与抽象是创造力的核心来源
- 直觉是长期积累的自然结果
所以,如果你想提升思考能力,既要训练拆解问题的能力,也要有意识地培养跨领域联想的习惯,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,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。
毕竟,思考就像骑自行车—看似简单,实则是一门需要不断练习的艺术。
评论